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,各种资源 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, 给 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, 地质灾害 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。为此,本文就岩土工程与 地质灾害的内涵、 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 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。 关键词:滑坡,地质灾害,防治措施
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 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、滑坡、泥 石流、地面塌陷、地裂缝、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,通过有效 的地质工程手段,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,以达到减 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,实行预防为 主、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,按照以防为主、防治结合、 全面规划、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。
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,地质构造复杂,地球生态环境 多变,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,承灾能力弱, 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,形成灾害类型多、分布广、频度高、 强度大、影响面宽、损失严重的格局。据资料统计分析:崩 塌、滑坡、泥石流、地面塌陷、地面沉降、地裂缝等种类的 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。其中崩塌、滑坡、泥石流的分布 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 50%, 其中以西南、 西北地区最为严重。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,
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
环境问题,又称,第一环境问题,属自然地质灾害。这些灾 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。
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 发的地质灾害,
称第二环境问题,属人为地质灾害。这些灾 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,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, 全国 50%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, 尤其 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。
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、地下水活 动、地震、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,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 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。
滑坡的诱因:(1地震 ;(2降雨和融雪 ;(3地表水的冲刷、 浸泡 ;(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 ;(5开挖坡 脚 ;(6蓄水排水 ;(7堆填加载 ;(8劈山放炮,乱砍、乱伐。 滑坡发生的规律:
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
(1江、河、湖 (水库 、沟的岸坡地带,地形高差大的峡 谷地区、山区铁路、公路、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。
(2地质构造带之中,如断裂带、地震带等。
(3易滑 (坡 岩、土分布区。
(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。
滑坡防治措施:滑坡的防治要贯彻“及早发现,预防为 主;查明情况,综合治理;力求根治,不留后患”的原则结 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, 治理滑坡可以 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:
1、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 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,水的作用,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 因素,因此,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,其目的 是: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,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 分解,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。具体做法有:防止 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,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;在滑坡区 内,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。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 植被铺盖,防止地表水下渗。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 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。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,应根据 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。 常用的方法 有:(1 、水平钻孔疏干; (2 、垂直孔排水; (3 、竖井抽 水; (4 、隧洞疏干; (5 、支撑盲沟。
2、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 施,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,提高其抗滑力,减小滑动 力。
常用的措施有:
(1 、削坡减载;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 稳定性。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,而阻滑 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。 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、 最有效的措施, 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。
(2 、边坡人工加固;常用的方法有:修筑挡土墙、护 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; 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
支撑工程;预应力锚杆或锚索,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 构面的岩质边坡; 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 土体的强度; SNS 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。
泥石流是由于降水、暴雨、冰川、积雪融化水,产生在 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、 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 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。
泥石流的诱因:
(1不合理开挖; (2不合理的弃土、弃渣、弃石; (3滥 伐乱垦。
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、 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 下陷落,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 (洞 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。 泥石流防治措施:根据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规律和活动强 度,全面规划,采取远近结合,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等方式,进行综合防治。近期目标是:严禁乱砍滥伐、乱采 乱挖、乱堆乱倒等不良行为;远期目标是:对从事地面和地 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,严格执行“三同时”制度,认真 落实水土保持治理措施,尽量减少植被破坏,减少人为水土 流失。